世界上最小的鹽田
能有多???
本期《看鑒海南》
特邀海南國際傳播中心
“海外傳播官”妮拉
帶大家走進
儋州峨蔓鎮鹽丁村的古鹽田
探尋流傳千年的曬鹽古法
儋州灣有個
世界上最小的鹽田
這里散布著7300多塊石頭
每一塊石頭就是一塊鹽田
它們可不是普通的石頭
而是來自地心深處的火山熔巖
出爐時間雖已數萬年
但“火氣”依舊旺盛
當澎湃的海水撲向熾熱的熔巖
便結出世上絕好的鹽
這里
保留著我國最古老的海鹽曬制技藝
始于唐朝
流傳千年而不變
而用這種獨特古法曬出的鹽
白如雪
細如面
咸味適中
具有純天然、無雜質
顆粒小、直接食用等特點
不光是上乘調味料
還是消炎下火的一味良藥
900年前蘇東坡曾為它“代鹽”
相傳蘇東坡被貶儋州期間
就曾用此處的鹽水
與搗爛的狗仔花
混合為藥足浴
治療足疾
“東坡鹽槽”
便是當年蘇東坡攜弟子黎子云
尋訪鹽田
跟隨鹽工學習曬鹽的見證
在這小小的鹽田上
海水是怎么變成海鹽的?
這流傳千年的曬鹽古法
——“泥漏法”
總共分5步
納潮一曬泥一制鹵一曬鹽一收鹽
納潮
將海水與海灘泥混合成鹽泥
曬泥
用木耙把鹽泥耙松
曬干后將鹽泥耙堆
制鹵
通過過濾制成鹽鹵
曬鹽
將鹽鹵澆灌到火山巖的鹽田上
曬成白花花的鹽
收鹽
最后一步即是收鹽
烈日炎炎下
曬鹽之艱辛
可謂 “汗滴鹽田中,粒粒皆辛苦”
如今,這一古老的曬鹽技藝
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得以保護傳承
在這一片“袖珍”古鹽田中
曬出的是鹽
收藏的可是——
滄海與鹽田的變化
歷史與當下的交融
物質與精神的結晶
閑暇時間
可以相約親朋好友來打卡喲
海南日報《海南周刊》融媒工作室、海南國際傳播中心、海南日報新媒體中心、海南省融媒體中心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海南省儋州市委宣傳部
總監制:林紹煒 彭玉斌
監制:周華嵐 陳書煥 張杰 周元
策劃/文案:岳嵬
統籌:周圣濤 王景瑄 蔡佳倩 李曉梅 吳心怡
腳本:廖珉樂
出鏡:妮拉
攝像:史君豪 李厚青
剪輯:史君豪 周晨光
英文翻譯:楊龍賢
后期包裝:毛岳洋
《看監海南》角標題字:吳楚宴
角標設計:周達延 林琳
原標題:海南有片世界上最小的鹽田,蘇東坡曾為它“代鹽”
責任編輯:吉訓偵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